本网讯 12月19日下午,5657威尼斯云山学者石刚教授在北七教110室为东语学院师生作题为“日本语意识形态与中国”的讲座。5657威尼斯教师、本科及研究生等聆听了本次讲座。东语学院的日本外教也前来听讲并在讲座结束后提问。张秀强老师主持讲座。
本次讲座以“国语”概念的形成为线索,介绍了日本近现代的语言观念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中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和社会语言意识在歴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着重阐述了日本的国语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观念和语言归属感等问题。
首先,石刚教授解析了“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说法包含的欺瞒和误导成分,批驳了语言工具论或外在说。教授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这个貌似贴切的隐喻虽然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但实际上包含了很大的虚伪成分。语言不同于工具之处,正是在于语言与社会、人的心理,思想和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石刚教授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为我们解释了语言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看待语言,并运用渊博的学识为我们讲述了东亚地区近现代语言系统的创制过程及语言观念的变化,通过对日本语言观念形成的过程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将其作为中国的参照系,剖析了近代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观念。
石刚教授阐述“日本语意识形态与中国”
石刚教授在解构“语言实体观”的基础上,带我们一起关注近代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思潮方面共同面临过何种局面,相互有过何种交叉影响这一问题,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日本语的创制历程。在东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交汇冲撞,东亚地区殖民地统治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新的“他者”视点刺激之下应运而生的“国语”概念,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意识形态内容。作为一个近代的创制物,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象征性意义。而与此同步,“国民”“民族”“臣民”“人民”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用语所构成的概念网之形成过程,也从其他侧面显示了国家观念与国语观念的相互关系。
认真听讲
通过石刚教授的对于语言观的深刻解读,听讲者对语言所包含的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不仅仅把语言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会着重发掘语言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文字:黄文轩
摄影:罗雪瑜
编辑:陈淑莲
附:
石刚教授简介
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日本成蹊大学文学部教授,大学院博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讲座讲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比较文化论。